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百家姓>>伯常

伯常

  •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伯常蹇,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晏子春秋》记载:“伯常,出春秋时齐伯常蹇。”在典籍《庄子》中,记载了孔子当年向伯常蹇求教之事:“仲尼问于太史大弢、伯常蹇:‘豨韦曰:夫卫灵公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其所以为灵公者何耶?’”伯常蹇回答:“夫灵公有妻三人,同监而浴,史鰌奉御而进所搏币而扶翼,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其实,“伯常”在春秋时期为一种大夫官职称谓,即常伯、常任,为侍从在君主左右的亲信,是一种近臣。在史籍《尚书·立政》中注释为:“王左右常伯、常任,常所长事,谓三公也。”伯常,即常随君王左右的近臣之首,没有具体的官职称谓。“伯常蹇”,即一个名叫“蹇”的齐国君主近臣首脑,按孔子求问的历史时间推算,当为周景王时期,其时齐国为齐景公姜杵臼(公元前?~前490年)执政,传说齐景公的“二桃弑三士”之举的主意,就是伯常蹇所出。

    伯常蹇,是孔子一生推崇的著名齐国大贤学者,也是被庄子所称的“得道之士”之一。庄子对“得道”的标准是:“唯有以道为人生追求之至高目标者,始能获致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庄子所指之“道”,是一“浑沌整全,以天为宗,而非为天下裂之支离的道学。”庄子认为,“若以某一道术为人生之目标,必失道的整全,而得其一偏,得其一偏者,偏执于此并受制于此,从而将离道而与道无缘,其自由亦非真自由,仅是一有限的自由。”所以,庄子将孔子、列子等归为“离道之士”,而将惠子论为“叛道之士”,只将自己列为“尚在道途之中”。

    在伯常蹇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其先祖的名号为姓氏,称伯常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常氏,世代相传至今。 

  • 郡望

    代 郡:亦称代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秦朝时期先为代郡,后为代县。汉朝初期为代国,后改回为代郡,治所在桑乾县(今山西宁武),东汉时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阳高)。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今山西代县),晋永嘉后期废黜,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北魏时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曹魏时期缩小。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诸国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两朝均立都于长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时期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原址统称为西安。

    堂号

    代北堂:以望立堂,亦称代郡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 伯常氏复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今已不再,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常氏,已融入常氏大家庭,但其族人多以代郡、京兆为郡望。

  • “伯常”姓女宝宝取名
    伯常铎伦 伯常己紫 伯常瑄周 伯常千俐 伯常唐升 伯常誓梅 伯常琪骧 伯常榆坚 伯常花正 伯常西蓉 伯常姗富 伯常辩蔚 伯常先湘 伯常斗谨 伯常明见 伯常艺嫚 伯常会开 伯常女肖 伯常刘善 伯常楚灏
    “伯常”姓男宝宝取名
    伯常坚季 伯常张辛 伯常有茂 伯常冯撷 伯常亢兴 伯常意霁 伯常策镇 伯常池协 伯常朱逵 伯常辛剀 伯常议尊 伯常冠乙 伯常桐锐 伯常熙岩 伯常樱钊 伯常璞季 伯常畅炳 伯常笙献 伯常昱舜 伯常岳王

伯常的网络红人

  • 暂无姓为伯常的网络红人